“威”觀察| 用“儀征經驗”治理涉糧領域的“零容忍”
央視綜合頻道16日播出的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與央視聯合出品的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的第二集,把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糧食流通領域的涉糧腐敗問題也曝了光。這次曝光以江蘇儀征為例。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不僅展現了其系統坍塌之兇猛,更有一個光明的結局:儀征市推動糧食流通系統政企分離,改革到位。目前,改革開放形成的“涉糧”頑疾并非集中于糧食流通領域一隅,儀征治理成果不啻一盞明燈,照亮了其他領域深化改革的前景。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守住國家糧食安全,既要抓好糧食生產、保障糧食供給,也要堅決遏制糧食購銷、儲存、輪換等環節的腐敗問題。黨的十九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糧食購銷領域加強監督,查處了一大批違紀違法案件,并從中深度剖析涉糧腐敗深層次原因,推動完善糧食管理體制機制。江蘇省儀征市紀委監委2019年查處了一系列國有基層糧站案件。全市15個基層糧站中有14名站長被查處,其中5人被移送司法機關審查起訴。
儀征市紀委監委在日常監督中發現,多家糧站的對公賬戶,以及一些與糧站有業務往來的企業對公賬戶,都與糧站站長私人賬戶存在財務往來。糧站站長“靠糧吃糧”的問題由此浮出水面。一是侵害農民利益:“按三等糧收購,按二等糧定價?!泵拷镏徊顜追皱X,一個站長收糧一季就能套取10多萬元;收購時扣除水分、雜質的斤兩,處理后有溢余,這多出來的“升溢糧”讓一個站長能獲利到上百萬。各種“壓級壓價”,糧農“苦之久矣”,多年治理無果。二是套取國家資金:托市收購的政策糧變成糧庫內部的“轉圈糧”,將先前以較低價格收購的商品糧,通過虛假合同偽裝賣出,再轉為價格更高的“托市糧”買進,既賺差價,又賺國儲糧的保管費。
在這一案件中,糧站上級的儀征市糧食局多名領導干部,糧食購銷總公司領導班子都被追究相應責任,共計22人受到黨紀政務處分。之所以發生這種系統性坍塌,一定有客觀原因。儀征市紀委監委調查發現,多家基層糧站出現腐敗問題,主管單位儀征市糧食局和市購銷總公司難辭其咎。制度形同虛設,機制流于形式。違規部署操作,直接參與獲利。體制改革不徹底,難以履行監管職能。黨的領導弱化,組織建設虛化,人事關系與黨的關系分離,主要業務人員游離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之外。對此,按照中央的有關要求,儀征市紀委監委發出了紀檢監察建議書,得到各級黨委高度重視,一系列整改建議在儀征糧食系統逐步落實。儀征市積極推動糧食系統的政企分離改革,糧食局和糧食購銷企業徹底剝離,回歸行業管理職能;糧食購銷總公司和下屬糧站并入市國有企業,成立了儲備糧食管理中心和糧食儲備公司,按照國有企業制度規范管理。針對暴露的風險點制定了18項具體制度,建成了儀征市糧食安全智慧監管平臺,避免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儀征糧食系統存在的問題是全國糧食系統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的一個縮影,但問題得到解決卻是離不開儀征市的努力。其他地區、其他領域都被系統性問題牽連,但能不能都像儀征那樣找到問題的標,縷清問題的源,開出治病的方,拿出自己的模式,這需要有一個從治標到治本的過程,需要有一個責任主體落實的過程,更需要承受全面從嚴治黨的陣痛,需要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振蕩。從十幾年的經驗看,行業秩序的治理必須在從嚴治黨的推動下才能加快步伐,收到實效。
2010年11月,公安部就按照國務院部署組織全國公安機關開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偽劣商品犯罪專項行動,代號“亮劍”行動。突出打擊印刷復制盜版文化產品犯罪,制售假冒偽劣藥品、食品、農資犯罪,跨地區、跨國(境)犯罪,職業化、團伙化、規?;缸?。旨在破獲一批大案要案,斬斷一批犯罪產業鏈條。此后,各行業的“亮劍行動”陸續展開。尤其是糧食流通、農資打假等涉糧領域的治理活動幾乎同步走過了20年的歷程。
2021年6月,全國糧食流通“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全面開展,將夏糧收購監督檢查、糧油庫存檢查作為重要內容,嚴厲打擊不嚴格執行政策性糧食經營管理規定、不及時支付售糧款、未建立糧食經營臺賬、未按規定備案等違反《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規定,損害國家利益、坑害種糧農民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查處了一大批違法違規案件。2021年12月2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召開了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調度督導視頻會議。會議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關于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關于做好秋糧收購工作的有關安排部署,調度督導各地專項整治自查自糾、糧食流通“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2021年秋糧收購等工作開展情況。會議強調,要深化對糧食安全“國之大者”重要地位的認識,深化對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嚴重危害的認識,深化對徹底改革、徹底根治糧食購銷突出問題歷史性機遇的認識。要持續保持“亮劍2021”專項執法行動高壓態勢,加大案件查處力度,堅持邊查邊改邊治理。強化信息化管理和監管,提高糧食購銷領域治理現代化水平。認真研究落實徹底改革、徹底根治的政策舉措。
可見,該系統的治理已經形成了體系化。而儀征,是一個縮影?!皟x征經驗”正是糧食流通領域持續抓與地方黨政系統深入抓的“條塊結合”的成果。這個經驗值得其他領域治理應該深入研究借鑒的。尤其是對于目前尚未形成可復制典型的農資市場監管。2021年3月16日,全國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視頻會議由農業農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供銷總社等七部門聯合在京召開。一年一度的全國農資打假專項行動會議這已經是第20次了。會議強調,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抓緊開展春耕農資檢查,采取巡查抽查、飛行檢查和暗查暗訪等方式,全面排查套牌生產、侵權假冒、非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問題。創新農資監管方式,大力推進執法信息化建設,實現農資生產、經營、使用、監管信息一體化,進一步健全信用監管機制,實行黑名單制度,讓制假售假者付出代價、寸步難行。
黃淮海糧食主產區某縣一位農資經銷商今年已經是連續三年向記者反映當地農資市場監管問題了。面對越來越龐大的農村農資市場,監管缺位越來越相形見絀?;鶎訄谭犖槿耸植蛔?,新法新規新產品解釋不足,行業上級監管不足,等等。尤其是備耕時節,各種渠道商劍拔弩張,假劣化肥進村入戶。農民有時候明知道是不良商家,也抵不住價格、禮物、服務各種誘惑,就買了假化肥。一旦糧食產量受損,打官司就找不到門了。而各種假冒偽劣化肥目前已經占據到當地市場份額的30%—40%。對此,縣農業農村局也無能為力,因為他們“不管化肥”??梢钥闯?,1998年化工部撤銷后的20多年,也是農村化肥市場監管呼聲日益強烈的時期。
儀征經驗的意義就是,“零容忍”不僅要瞄準干部的黨性缺失,更要瞄準體制機制的制度缺陷;不僅系統要有作為,地方更要參與。改革帶來的系統性風險,需要地方以點上的實踐形成糾偏的力量。農資打假20年之所以成效甚少,對照儀征這面鏡子看,就是系統建設沒有跟進,地方治理不成體系。因此,今年的農資打假怎么打,希望看到一個新的方案。
只有堅持深化改革,一個領域一個領域地治理,鄉村振興的路子才能越走越清晰,糧食安全的底線才能越來越牢固。
作者:孫魯威